行火攻的威力。环境闭狭,那散不去的浓烟只怕比一切火烧和矢石都更要可怕,刘涌这才理解,为什么历史上记得起来的几次著名有效的火攻,基本都是在深山峡谷中。
匪兵自然在执行他们要堵截剿匪军的打算了。这样的打算刘涌也可以理解。匪兵此计尚算周全,然而缺点却是,匪兵的人手终究是不够的。
在这样长范围的峡谷内纵火,虽然可能借助提前布置,设置机关而不需要太多人力。但要制得住两千多人的剿匪军,并使起火范围尽量快速地蔓延至全谷,再加上诱敌和扰乱敌军的人员,怎样也需要两三百人,而且这些人想必要在移动中多处执行任务才能完成。须知此时正是水草茂盛的夏季,并非易于放火的时节。刘涌心道这些匪兵大概没少花些物力和心思,依那孙正的说法,他们甫一攻入萧城,便已经在谋划对付西楚来袭的剿匪军。只怕在过去的几天时间中,匪兵一直没停手地在这陡山口里拾掇着。
刘涌心中一恍,若如此说,这些匪军岂不是故意攻下西楚不得不救的萧县,从而引来楚军?
不禁讶异,天下还有这样的匪?他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
匪兵兵力被屡次映证,一共只有千余人,第一次攻萧城只怕就损失了一些,当然据说他们又从萧城拉去了不少壮丁,这些壮丁好不好使不一定,但人数一定得到了补充。他们适才又攻萧城,定然将主力都放在攻城上,那么刘涌相信,谷中最多不过布置三百余人,故作声势,焚放大火,而尽量拿出近千人来攻萧城。
只有三百余人的问题就是,也许大火可以让楚军慌乱,甚至在浓烟之下崩溃,但他们在复杂的任务执行过程中,也没有能力极大地杀伤楚军。
所以匪兵才会把大量杀伤的环节,定在这陡山口外的阻截上。
如果让楚军慌里慌张,却没有太多损耗地跑回去,速速整顿再来萧城战过,那这陡山口一场火,就真的只是场家家酒了。
问题只是,这些赶来阻截的匪兵,会在哪里布军?如果刘涌适才所料错了,那么他这一场埋伏计划也就会全盘落空。
看到匪军前部急行,一路向峻崖坡奔上,刘涌微微松了口气。
这队兵卒足有四百余人,爬上峻崖坡中部平台后,呈密集队形排布,个个错开,持械在手,前部劲弩,后部长弓,速速搭箭整备,一片咔嗒弦抻之声,在山间回响,虽被谷里的喊声扰杂,却依然清晰可闻。其后个个将箭头指向山口,全神贯注。
在这峻崖坡上设置弓弩再合适不过,还好匪兵显然和刘涌一个看法。峻崖坡平台可容兵力,又居高临下,同时峻崖坡的坡形又一定程度上封堵了出山道路。楚军从谷中奔脱而出,至此一定拥堵,劲箭射去,一可伤三,定是屠杀。而匪兵居于高处,西楚兵丁鞭长莫及,自然拿他们毫无办法。
这是刘涌第一次亲眼看到在他耳朵里面磨出了茧子的“匪兵”,看起来确是衣衫散乱,甲胄破旧,然而却个个敏捷矫健,不弱于军中好手,刘涌看得暗暗称奇。更令他惊异的是,这些匪兵手中所持武器,却是基本都崭新发亮,制式规范,明显都是最新装备。
刘涌不解,这些匪兵流窜于穷山恶水,上哪里去搞来这些装备?萧城的楚国驻军恐怕都没有这么好的武器。
而稍后的近四百匪军则驱着重车,车上载满大石头,赶至峻崖坡尚未封尽的那出口处,停车反转过来,把车子呼啦啦轰隆隆倾倒下去,顷刻将那不宽也不窄的出口也封堵起来。刘涌微眯两眼,紧皱两眉,这次这帮匪兵真的是要尽力杀灭楚军的啊……
竟然一条逃路也不给楚军留下。
楚军如果没了战意,再加头上飞箭前面遇堵,能做的只有攀上不高的右侧小丘,纵跳逃命,只不过纵身一跳,也难免跳进那条山边的圣泉里。正经的水深火热。
喝叫声中,大石堆后面的四百匪军紧集拢起,几排码开,长矛平放,向石前伸出,层层长矛叠住,如同刺猥,直指陡山口。
整个山口外彻底安静下来,匪众也如刘涌一般,屏息宁气,静静等着。
嘶喊声骤然真切,已经看到数十盔甲不整,蒙头乱撞的士卒从山口里奔跑出来,个个挟裹一身滚滚烟尘,急速奔近。
一声喝令谷间回荡,梆子声响,空气大震,无数箭簇向着谷口疾发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