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人才(1)
西北战役是在十二月打响的。
在这之前,除了必要的军事准备,吴安平为使两年计划顺利展开,其实做了更多其他方面的工作。虽然有关岭东、陶玉山、徐复郭、戚远山、谭根、杜立奎等陇东集团高层各具其责,组建成工业、工程、金融、军工、农业、物资保障六大事业部,将繁杂而又具体的经办工作分担不少,但他依就比任何人都要忙碌。
从十月中旬开始,接到陇东集团内部人员私信邀请的许多中高级技术及工程人才,便陆续来到西峰;另受西峰通电及舆论热潮影响,更多实业界及科学界的人才,或对产生好奇或心怀希望,也源源不断向西峰赶来。
而到十一月底,陇东集团在白俄、南洋、德国及其他列强国家招引人才的计划,已有初步成果。第一批白俄及南洋人才已抵西峰,人数总计有三千四百人,同时在德美英法意等国,也有首批超过两万名的甘陕急需人才陆续登船,正朝中国沿海驶来。
以吴安平的身份地位,先后抵达西峰的这些人,其中多数并不需他接见,但或为表诚意或因有不得不见的理由,几乎每隔三天他就会与一批人见面,一方面接受别人的检视,一方面他也需要检视别人。
对有些人能来到甘陕,他尤其觉得兴奋。
在十月中旬到十一月中旬这段时间,秦国镛、厉汝燕、潘世忠、钱昌祚、巴玉藻、王助、王孝丰、曾贻经、刘佐成、陈应权、林安、黄社旺等三十多人,受谭根、赵礼华等人之邀先后抵达西峰。这些人不是近代中国的航空先驱,就是在航空领域颇有建树,他们的到来,可以说为西北军民航空业腾飞奠定了基础。
这三十多人中,倒有二十几位分别来自三处。
秦国镛、厉汝燕、潘世忠等七位来自北京南苑航空学校,那是张作霖的势力范围。其中秦国镛可称中国航空第一人,有旅法留学经历,曾入巴黎陆军大学就读和服役七年,后为求精通航空机械技术,又赴比利时留学两年。中国人在自己领空上的第一次驾机飞行纪录、第一次航线飞行记录、第一次远航记录,都是由他独自或与南苑航校其他人一起创造的。
秦国镛地位并不算低,曾任北洋政府航空总署的首席参事等职,并有陆军中将的军衔,但近年他卒悟北京政府终为军阀所把持,实为国弱民贫之本源,故决意联络广东**军政府,商妥策动南苑航空学校旧属驾机起义,接应南方**军北伐。
不意举事前日,段祺瑞勾结日军将机场封锁,秦国镛见事危,恐造成无谓牺牲,便暂息举义之念,又恐为北洋军阀加害,遂托病辞去本兼各职,只身南旋,投奔**军。谁料却得不到**政府信任,仅被委以骑兵团长一纸空文。秦国镛夙愿终不得展,只能郁郁返回北京,决心解甲从工,举办实业。
这时他恰好收到谭根的邀请信。在这封信中,谭根大致叙述了自己由当初失意隐居广州,到应吴安平所邀投身陇东集团及此后的经历,并实言相告,他抵达西峰之日,就是自己由飞行支队卸职,专注飞机制造之时。
此外谭根在信上还列举了前锋战机的性能数据,并转告了吴安平的承诺:两年后将至少有两千架性能更优异的战机,翱翔在西北领空,扫荡北中国的列强势力,而他便是预定的西北空军副总司令。这确实是吴安平的许诺,至于总司令一职,他准备到时由余大成转任,毕竟这样强大的力量,还是要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可以说,无论是谭根的个人经历,还是前锋战机的优异性能,以及吴安平的几个许诺,都对秦国镛构成了前所未有的诱惑。恰好西峰发出一系列通电,他检点这些通电便发现,无论吴安平政治态度如何,其强国富民之心都不容抹杀,这使他打消了最后疑虑,决定再次动员南苑航校旧属,就此脱离北洋政府转投西北。
厉汝燕时任航空教练所所长,潘世忠时任航校修理厂厂长,他们也有收到谭根的邀请信,本来就有些意动,再加上老上司秦国镛从旁动员,便也决定由北京南下西进,转投西峰。
只要有决心,借口总是好找。但只有秦国镛、厉汝燕、潘世忠三人离开北京,目标小还算容易,在南苑航校、航空教练所及修理厂内,有同样意向的飞行员及技术工人还有七十多位,要安排这么多人离开北京,就等于将三家机构的力量抽个半空,恰当的理由就不太好找。三人花费十多天功夫,才算将些人分数批先送出北京,而后自己才以各种理由离开。
秦国镛、厉汝燕、潘世忠是其中第一批到达西峰,再过一段时间,其他几十人便会陆续进入甘陕。从这点安排可以看出,三人其实还有些不放心,所以要提前查看一番,不过吴安平只会让他们惊奇,显然不可能另他们失望。
巴玉藻、王助、王孝丰、曾贻经等八位来自福建的马尾海军制造飞机处,这是孙传芳的势力范围。
巴玉藻、王助、王孝丰、曾贻经四人,都是清政府选派英国学海军制造的留学生,后因欧战关系,这些学生奉命转到美国深造。巴玉藻、王助、王孝丰三人对航空感兴趣,遂考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学系第二期;后来曾贻经也来到学院研究飞机内燃机。这期除两名美国军方学生外,其余五名都是中国学生。
后世巴玉藻、王助的名气最大。其中巴玉藻曾任通用飞机厂的第一任总工程师,被誉为”蒙古族十大科学家”之一;王助曾任波音飞机公司第一任总工程师,有“波音之父”的美誉。就当前时代来说,两人都属世界级的飞机设计师及制造专家,而王孝丰、曾贻经既与两人同校同期,水平自然也差不到哪去。
这几人在美国工作两年后,便毅然回国,在福建马尾创办了隶属于海军部的飞机工程处,后改称为马尾海军制造飞机处,同时还成立了福州海军飞潜学校,培养制造飞机和潜艇的专业人员。到现在为止,已培养飞机制造专业的技术人员如陈钟新、沈德熊、杨福鼎等二十余名,专业中高级技工一百多人,徒工四五十人。
应该说,他们创办的这家飞机厂很有实力。从一九一九年制造出中国第一架国产飞机起,到现在陆续设计制造出的近十架飞机,无论性能质量都是世界级的水平。另外,巴玉藻等本就是边工作边教学,所以那些技工的水平也很高,如黄建华、陈关新等,只要把图纸交给他们,再加以指导,他们就可以把飞机制造出来。
但巴玉藻、王助等人之所以应谭根、赵礼华之邀奔赴西北,除是受那几张斯图卡、蚊式的局部设计图之诱外,还有另外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便是:马尾这个飞机厂虽倾注着他们全部的心血,但这样的所谓事业,根本无助于实现他们回国时胸怀的理想和抱负。谭根、赵礼华在信中虽侧重谈论技术,但字里行间充斥的豪情喜悦,却让他们意外看到了希望。
海军部虽每月支付飞机制造处数千银元以做维持,但实际上对此根本就不重视,创办之初只给船政局长陈兆锵写了封信,要他随时接济些材料和工资,连批准拨付的五万银元开办费,到最后始终都没有拨付下来。
当局者更青睐购买洋飞机,因为这样可取得回扣,而对自造飞机的重要性却缺乏认识,所以飞机厂艰难办起来后,制造飞机的计划和经费却又极难获准。以至这些归国报效的英才国士,竟只能零打碎敲进行工作,有时候大半年功夫,都差不多只能做一些材料试验,同时还得帮其他厂修修补补,这在很大程度上拖延了制造飞机的进度。
如前面所说,一九一九年至今六七年间,巴玉藻等人制造出了近十架飞机,虽性能优越,在质量上取得了成功,其数量却实在不值一提。要知道,这时候的飞机制造,虽已是尖端产业,但仍远不能与八十年后相比,最初的工人也不过是找的一些木匠及铁匠而已。不过也正由于飞机造的少,所以变换计划、更改制造方法很容易,倒是更方便飞机性能的改良。
巴玉藻、王助等后来其实早已看透了社会的种种黑幕,深知在政府办的工厂中,航空事业、尤其是自制飞机很难有发展前途,所以早有打算,准备万不得已时,便自行创办汽车、飞机制造厂,集私人的力量来发展国家航空事业,可惜国内时局变幻太快,这也未能实现。
自北伐势起,国民**军进攻孙传芳控制的东南五省,巴玉藻、王助、王孝丰等便已离开福建到上海等地避难。而巴玉藻则因心疼花费全部心血制造出的那几架飞机,在送家人迁往上海后,又自行回到了马尾。
时何应钦率北伐第一军已攻入福建,五省联军福建总司令周荫人在各地接连战败,福州城内已多了许多溃兵。巴玉藻和工人们便在晚间巡逻时,和败兵机智周旋,又发馒头给他们吃,并和他们讲话,这些败兵才终于没给飞机造成什么破坏。
这期间谭根、赵礼华的信恰好送到,如果不是巴玉藻重回马尾,可能就会错过。而促使巴玉藻即便舍弃自己制造的那几架飞机,也要离开福州奔赴西峰的最直接原因,便是谭根在几幅战机局部视图旁,都附了一句相同的话:“扔掉你那些破飞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