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后一面汉中军旗帜倒下,围绕鸡公山修筑的阳安关附近数十里之地,虽然仍有零星的汉中军残部在垂死挣扎,但已无关大局。张卫率领三千余残兵败将退往南郑,残破的阳安关在火光中,在飘舞的雪花中,迎来了新的主人。
风雪仍在继续,不过并不影响什么,从关城城头往下去,焦黑的余烬中升腾的徐徐青烟,笼罩在僵卧的尸体上,朦朦胧胧的。一匹无主的战马在寒冷的晨风中,在泥泞的战场上徘徊着,鬃毛凝成了绺,马鞍上血迹斑斑。医护营的医官和辅兵们搜寻伤者,用简易的担架将伤兵抬回营寨。被俘的汉中军将士列成了纵队,他们大多阴沉着脸,或是惶恐不安的四处打量,还有人梦游般的拖着脚步,但所有俘虏都沉默着,麻木而又顺从的听令行事。
刘琮站在关门城楼的废墟前,所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说不上令人有多么激动的景象。
贾诩等人也在城头上,他们是在黎明时分从中军大营出发的,短短十里之地便遭遇了数波溃散的汉中败兵,那些没头苍蝇般乱窜的溃兵一遇到荆州将士,便如同受惊的鸟群四处狂奔。甚至连拔刀一战的勇气都没有。
虽然看上去贾诩神色憔悴,萎靡不振,但这不过是因为缺乏睡眠罢了,毕竟他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通宵未眠使得他的双眼有些红肿,小眼睛下的大眼袋愈发明显,还带着点略微发紫的青色。
相比之下,法正显得很有精神,他的目光中,有一股掩藏在沉静气质下的狂热,让他看上去野心勃勃而又镇静自若。对他来说,帮助刘琮下定决定尽快夺取汉中,意味着他在征南将军府中的地位得到了稳固,甚至还隐隐有所提升,这从刘琮不自觉流露出的对他的亲热态度,以及周围大部分人对他的亲近和尊重中可以隐约感受到。
然而仅仅是这样,还不会让法正激动到近乎失态的地步。就在刚才,刘琮谈到一个设想,大概的意思是要在将军府中设立一个全新的参谋府。这个新奇的名称并不难以理解,但根据刘琮所言,这个参谋府的权力大的惊人。而且法正很快便意识到,自己很可能成为刘琮所说的参谋中郎将。
轻轻的略有些压抑的咳嗽声,打断了法正的思绪,他扭头看向贾诩,见后者正佝偻着腰,以袖遮口,肩膀起伏着。
刘琮见状连忙解下大氅,披在贾诩身上,低声道:“先生还是回营中稍事歇息吧,这会儿也没什么要紧的事。”
“无妨,不过是吃了几口寒风罢了。”贾诩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刹那间,他的目光又锐利起来,他挺起腰,望着通往南郑的泥泞道路,对刘琮说道:“此关即下,南郑不免震动,以老夫之见,不若顺势攻入汉中腹地,以免再生变故。”
很显然贾诩是不赞成刘琮破关之后暂时休整的想法的。在他看来,既然已经攻克了阳安关,那么就应当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不给张鲁以喘息之机。
刘琮有些迟疑地看了眼贾诩,关于休整之事,刘琮认为在当下还是很有必要的。虽然攻打阳安关之战看似很顺利,但毕竟也是经过了一整夜,将士们肯定非常疲惫,即便挟大胜之威,又能保持这种高昂的士气和斗志多久呢?
为了确保顺利攻克阳安关,刘琮几乎动用了所有的军队,可以说除了刘虎所领的一千余长枪兵,以及炮车营的炮手匠师和少数辅兵之外,荆州军各部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此次进攻。眼下率部追击张卫的甘宁和吕蒙等人,更是从接战之初便鏖战到现在的。
而且攻下阳安关之后还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虽然各部报来的俘虏人数因为重复或者漏报而并不精确,但刘琮估计至少在五千人左右,随后几天内,可能还会更多。这么多战俘要吃饭,且至少不能在中寒冷的天气下露宿野外,光是想想如何管理这些战俘就够让人头疼的了。除此之外,还要想办法与赵云所部取得联系,至于己方将士休整反倒是其次了。
阳安关内的汉中军粮草在混战中被张卫派人焚烧,此时那两处粮仓还燃着冲天大火,滚滚浓烟呛人口鼻,所以缴获敌军的粮草是指望不上了。至于俘虏的安置,或许可以关押在己方的营寨,又或者是走马岭上的营垒。然而无论关押在何处,总是要派人看守的。
不过对于这些问题,贾诩认为并不难解决,他捋着稀疏胡须,对刘琮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