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渊话锋一转:“这位方外司马,陈郡谢奕。他有一个弟弟叫谢安,有一个儿子叫谢玄。
前者是后来的东晋名相,后者是赫赫有名的北府军创建者。
四十年后,这对叔侄联手干了一票,震惊天下。那便是以八万大破八十万的千古大战——淝水之战!”
那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就算读书甚少之人也有所耳闻。
众客惊叹,那桓温挚友的胞弟幼子都如此了得。那他本身,又作出了何等大业?
“彼时天下大乱。北方群胡激斗正烈,南方的东晋朝廷也不太平。
为争权夺利,各大势力争先内耗。反把北伐讨贼,收地血耻这种事忘在一边。
如此格局,似桓温这种野心与奇才兼备的血性男儿,如何肯在家安分守己?
他开始主动参入政局。先借素有贤名的会稽王司马昱,得到荆楚重地的大权。
后持节,尽掌长江上游的兵权。如此,奠定了霸业的起步!
诸位——”
林渊音量高昂,臂如鹰展:
“大争之世,一己之力所能创下的事业。根本不是看兵多,看地广。而是取决于,是否有一颗王霸之心!
桓温既掌边疆重权,当即下了重塑天下的决心。
首先,要保证长江防御。
趁巴蜀成汉的政权衰弱。桓温抓住战机,未等朝廷回复,便率万人孤军讨伐成汉。
如此兵少又孤军深入,怎么看都是必败。但他胆大包天,智深勇武。
仅仅半年,破成都,捉伪帝。荡平成汉,收复巴蜀。桓温之名,一炮打响!
此次小试牛刀,向天下展示了雄才,桓温的壮志当然不会满足!
北方胡掳猖獗,乱我江山,奴我子民。真英雄岂能袖手?
为了更大的功勋和荣耀,他上疏朝廷希望北伐。
但平蜀之战,已引起了东晋君臣的猜忌。认为桓温是不弱于曹操的枭雄。
眼下他已拥有八州的军政大权。若北伐成功,功名声望便无人能挡。
于是,他们拒绝了桓温北伐。而是选择自己,派人北伐。
结果……几度惨败,国人怨恨!证明的,只是东晋群臣,搞内斗是好手,收复失地,纯属外行的外行!”
“呃……”
听客中的读书人沉默。
朝廷,偶尔骂一下解气不算什么,但你一个说书的,这般冷嘲热讽……
“东晋的丧师惨败。败得,不仅是国力,更是人心!
无数人对腐烂的朝局失望,转而投向蒸蒸日上的桓温。
而桓温也宛如曹操转世,对待人才不拘一格的任用。势力日益强大,此乃——”
林渊大指一挥,如金戈铁马,颇具气势:“阳谋取势之术。”
“白富爷,这位亲好有学问!”杜艾双眼呈星星状。
白富帅啃着苹果:“他爷爷的,不像说书倒像讲课……
不过,讲得比那些酸儒有气势得多!”
“……东晋的落败,意味着国内再无抑制桓温之力。他渐成半独立状态,渐露不臣之心。
五年后,做好充足准备的桓温,誓师北伐。
他已入中年,各方面都处巅峰。
霸者野心,足以遮天吞地!
他以一己之力,发动北伐北方十六国的战役。从此,拉开桓温三伐群胡的壮举。
台下众宾被他气势所带,皆入了戏。
“第一次,讨伐最强胡国前秦。
四万桓家军水路并进,从荆楚北上。路线,与千年后的岳武穆一样。
北方最强的胡人之国,拿桓温毫无办法。
他屡战无敌,连破敌将。仅仅两月,已打到了旧都长安东边的灞上。攻灭前秦,只在眨眼之间!
附近郡县更是纷纷来降。桓温抚喻百姓,使其安居复业。
关中百姓牵牛担酒沿路迎接,许多老人疼哭失声:不想今生还能再见官军!
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千年后,同样偏安一隅的南宋,若有此奇才。何至于大文豪陆游,发出这死不瞑目的感慨?”
“……”台下议论纷纷。
出生草莽的江湖豪客,纷纷大赞举酒,而所有读书人则脸色难看。
他们熟读经史,自是知道桓温是何人,这小哥如此赞扬一个野心人物,实在……
“长安东边的灞上,谐音霸伤,有霸王伤心之意。有时……也暗示着悲凉的天意!”
林渊语气忽变沧桑:“历史是何等的巧合!
五百年前,霸王项羽在灞上,与刘邦鸿门宴终止刀锋。
五百年后,因种种原因,桓温一样止步于此。
因战线拉得太长,晋军粮草不济。狡猾的胡虏发现这点,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法。
桓温无奈,只得携关中人口退回荆楚。
撤退途中,又遭前秦追击,损失惨重。于是第一次北伐,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