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战结束后,豫州和徐州各郡的地方官闻风而动,纷纷表态效忠汉国,一时间,各郡各县皆降下魏旗,换成了汉旗。
而汉军在取得中原大战胜利后,又兵分两路,一路由大将赵云率领,率十万大军围攻洛阳,另一路则由文聘统帅,共八万精锐大军,部署在东郡的黄河一线,对黄河以北虎视眈眈。
而黄忠则作为后援,率五万军驻扎许昌,同时他也负责收编十万曹军降兵,取其青壮,去其老弱,将十万降军整编为六万精锐汉军。
在随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刘璟都在中原各郡视察民情,接见官员,任命驻军都尉,巩固汉军对中原的占领,同时也稳定住了中原局势。
时间渐渐到了九月初,夏日暑气消退,早晚有了一丝凉意,刘璟已经巡视了大半个中原,最后一站是视察东郡,之所以将东郡安排为最后一战,是因为东郡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东郡紧靠黄河,黄河对岸便是邺都所在的魏郡,它同时也是北方军队南下攻打中原的北大门,当年袁绍讨伐曹操,大军便是从白马津渡过黄河南下,目前,文聘和刘虎率八万大军就屯兵在东郡,将汉曹战场推进到了黄河一线。
这天上午,汉王刘璟在十几名汉军大将的陪同下,在白马津视察黄河防御,白马津是黄河古渡口,这一带是太行山余脉,两岸山势起伏,但并不险峻,宽阔浩荡的黄河水便从大片丘陵山地之间向东奔流而去。
陪同刘璟视察渡口的高官还有相国司马懿和东郡太守程锐,众人站在一处山腰的平台上,远远眺望渡口上的船只和波涛滚滚的黄河,刘璟的目光更加遥远,投向了黄河的另一端。
旁边文聘说道:“殿下,曹军在黄河对岸只部署了一万军队,分布在白马津和延津,防御薄弱,卑职觉得这是个机会。”
刘璟笑了笑,对文聘道:“饭不能吃得太快,否则容易噎住,不用着急,我们慢慢来,稳住中原,再给士兵们足够的休息和训练,我们再出兵北上。”
文聘脸上露出一丝失望之色,他原本以为在东郡屯兵八万,就是准备渡河北上了,没想到汉王并没有北上的计划。
这时,司马懿又笑道:“文将军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洛阳还没有拿下,青州尚在对峙之中,应该先拿下青州和洛阳,再考虑渡黄河北上,再等几个月吧!”
文聘也觉得自己性急了,歉然道:“卑职只是从军事上考虑,有些浅虑了,请殿下勿怪。”
刘璟点点头,他并没有责怪文聘之意,他又问太守程锐道:“曹丕两次从白马津渡过黄河,我想知道他是怎么渡的黄河?”
程锐连忙道:“启禀殿下,曹丕渡黄河之时,正好水势比较平缓,他用的是大型皮筏,一只皮筏可渡一百骑兵,声势颇为壮观。”
“果然是皮筏!”
刘璟倒有了几分警惕,看来曹军在皮筏渡江技术上做了一番苦功,当年曹操用皮筏渡汉水时,都是小打小闹,现在居然能用皮筏渡骑兵,自己倒小瞧了他们。
刘璟想了想,对文聘道:“要稳重起见,渡口一带每隔五十步修建一座哨塔,防止曹军用皮筏渡河偷袭。”
“卑职遵令!”
刘璟又嘱咐文聘几句,这才结束了视察渡口,返回军营,刚回到自己大帐,一名侍卫快步走来,将一份情报呈给刘璟,“启禀殿下,邺都有紧急情报送来!”
连续两个月的视察使刘璟着实有些疲惫了,以至于他今天视察白马津也是走马观花,打不起精神来,但邺都的紧急情报却使他精神一振,他这几天就在等李孚送来的情报。
刘璟急忙打了情报,匆匆看了一遍,不由笑了起来,立刻吩咐侍卫,“速请司马相国过来。”
不多时,司马懿在侍卫的带领下走进了大帐,笑道:“殿下是为邺都之事找微臣吧!”
司马懿主管情报,李孚的情况是先送给他,他再誉写后交给刘璟,他当然知道邺都发生了大事,汉王一定会找自己商议。
刘璟请司马懿坐下,又命侍卫上了茶,这才笑道:“确实出人意料啊!夏侯惇居然率两万军抵达邺都,这是在逼宫吗?”
司马懿喝了一口茶,不慌不忙道:“其实这也是在意料之中,曹操控制军权太久,把军权给曹丕时已经有点晚了,而曹彰手握五万幽州军,曹植又得到夏侯氏的支持,曹丕只能依靠曹仁,这次中原大战,曹仁势力被歼灭殆尽,使曹丕军队势力大为减弱,彰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