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2/2)
作者:张建邦
头,对石守信说道:“我们一定要对这些个有进取心的官员们多加照顾,让他们切实体会到朝廷的温暖。虽然赵逢侍其志可嘉,可他毕竟是腿脚有伤,不便外出做官。朝廷虽然很欢迎这些有志之士,但也不能不考虑到他们的身体状况,我建议给那赵逢侍放个长假,只要他养好腿脚,就让他立即去潞州上任。”
石守信明白了董遵诲话里的意思,这样的投机者,这辈子的腿脚肯定好不了。朝廷相应官员一定会表彰他的急功近义,并耐心劝说他回家休养,直到……直到他去世。
董遵诲与众将商议完这些善后之事,又提起那李重进来。这些日子,大军斥候捕获了许多李重进派来的细作,恰好说明了这李重进居心叵测、其心可诛!
石守信诧异地问道:“大帅,咱们如今乘船返回开封府,虽然能让士兵们得到充分的休息,可是也失去了时间。要知道兵贵神速,咱们为啥不直接转道淮南呢?要是这李重进趁机作乱,淮南定将不保!”
董遵诲微微一笑,看着众将低声说道:“你们被李重进往日的战绩所蒙蔽,居然忘记了查看李重进所占地盘的特点,这才会被李重进吓倒!
淮南是什么地方?那可是刚刚爆发过饥荒的地方!李重进所部每日耗费的粮草物资都需要从各地向他调度,根本不能做到自给自足。李重进缺少粮草辎重,这是他必将失败的第一个原因;
当年咱们跟随先帝征战淮南,当地的许多居民抛弃土地,前往江南躲避兵祸。在我军收复淮南之后,百姓们只有部分返回淮南,大多数依然滞留在江南。李重进就算是起兵,也缺少民众的支持,尤其是青年民众的支持,这是他必将失败的第二个原因;
眼下陛下主政,我与范公等人执掌全局,这是先帝划定的权限,世人皆知。而李重进为了一己之私,起兵谋反,不过是想谋夺皇权。可他恰恰忘了,他麾下虽然有数万将士,可是主力部队却是朝廷派去的两万大军。而这两万大军的家眷妻儿都在朝廷腹地,岂能与那李重进一同谋反,害了家人的性命!这是他必将失败的第三个原因。
朝廷对于李重进不是没有防备,一方面掐紧了他的粮草供给,不给他屯粮的机会;另一方面对于淮南军各部加以区分,对于李重进的嫡系部队加以整编、缩编。而且,朝廷还在淮南一带驻有相对**的水军,这些水军的家眷都在开封府,他们对于朝廷很是忠心,也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如果李筠起兵造反,水军就可以迅速封锁扬州与各地的联系,包括与南唐的联系!而李重进只重步兵和起兵,麾下没有成器的水军,这是他必将失败的第四个原因!
有了这四大因素,李重进不起兵则已,一旦起兵,必将失败,甚至没有李筠据险而守的有利条件!到时候朝廷大军一到,李重进所部就会土崩瓦解,被我军一鼓而平!”
众将全都为董遵诲的战略预见力而叹服,对董遵诲更是钦佩,这才明白为什么在平定李筠之乱后,董遵诲立即轻松下来的原因:如果李筠与李重进南北勾结,再加上皇帝刚刚登基根基不稳,朝廷很容易陷入被动。到时候李筠登高一呼,凭借他的资历,一定有地方节度使来投机呼应。而现在朝廷兵马轻松平定了李筠的叛乱,威震四方,加上各地节度使刚刚轮岗履新,还没有切实掌握住各地兵权,无力反抗朝廷的大政,李重进即便起兵谋反,也不过是一地一城的叛乱,朝廷很容易加以平定。而且朝廷在淮河一线驻有相对**、战斗力较强的水军,直属于枢密院管理,李重进即便动员整个淮南地区起兵谋反,也会在朝廷大军和水军的夹击下迅速失败!
明白了这些,众将也都对讨伐李重进的行动建立了极强的信心。数日后,董遵诲率军抵达开封府,不久参加了朝廷举办的紧急会议。在会议中,董遵诲列举了李重进的这四大败因,得到了与会人员的广泛认同。
时任枢密副使的赵普更是进一步总结道:“李重进依仗江淮的有利地形,修缮扬州城防,采取守势。既无恩信,复伤士卒。外绝救援,内乏资粮,朝廷对其急攻急取,缓攻缓取,李重进必亡!”
七月一日,经范质、董遵诲等五人商议,皇帝郭信颁布诏书,任命中书令、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为平卢军节度使,移镇青州,克日即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