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郭靖(下)
杨过一句“是”在口中晃荡了半天,终于没有说出口,良久才缓缓道:“杨过年前虽自己说只在桃花岛做客,其实郭伯伯郭伯母待杨过却与亲子无异。我学文习武的基础,都是在桃花岛奠定的,又如何敢薄情寡义,不认你们二位?放开了祖辈的种种关系,杨过自己也是极为承情。除了姑姑和义父,我在世上的亲人,自然少不了郭伯伯郭伯母,只要两位不弃!”
郭靖把他搂入怀中,说不清心中是喜是悲,颤声道:“我一直将你当自己儿子看待,没有两家多年的恩怨,我自然也是愿意作你的郭伯伯。你放心,我便如你郭伯母所说,在心里面做你朋友,不作你长辈便是……我也不会约束于你。杨康义弟死者为大,还请过儿收回那不认他为父亲的话。他对你母亲,却是到死都没有忘情的。”杨过听他哽咽,也是心头难过。他苦笑道:“数典忘祖,或许就是我杨过今日所为吧!也罢,既然郭伯伯这么说,杨过自然还是杨家的人。只是当年的事情,我只当全部不知。我独立独行,也不愿为世情所累。”
郭靖虽然愚钝,但是不蠢。他这次终于勉强领悟了杨过的意思。他联想到了黄药师。即使是自己的女儿女婿,他也懒得和他们住在一起。自从郭靖和黄蓉结婚之后,黄药师觉得女儿有了人保护,便也一个人出了桃花岛,在江湖中流浪。在他想来,杨过应该也是如黄药师那种天性出尘之人——这让他感到相当黯然。在他心中,却是一直想把杨过养育成为一个为国为民的大英雄的。
待得情绪稍微平息了之后,他眺望着北方,道:“我年少时候在蒙古长大,深知蒙古骑兵的强大。大宋如果不是依托着高大坚固的城墙,只怕早就沦陷在了蒙古铁蹄之下。蒙古人凶残暴虐,所到之处常常屠尽平民,寸草不留。我当年是蒙古的金刀驸马,统领一路大军出征金国,眼看着满地横尸,血流成河。当时心中便定下了毕生志愿,绝不让这等惨状在大宋子民身上出现。这些年来幸亏你郭伯母对我尽心尽力,多出奇计助我坚守襄阳。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郭伯伯一直想将你教成一个顶天立地,为国出力的大英雄。不知道你志向如何?”即使明知道杨过志向不在此处,他也想作一番最后的努力。
杨过沉默半天,道:“不知道郭伯伯有没有心领导天下群雄,再建新朝,重震我中华威名之意?”郭靖大惊失色道:“过儿此言何意?当我郭靖是那种为一己权谋之私,搅乱天下的人么?我郭靖坚守襄阳,从来没有过什么别的想法,只为抵挡蒙古铁骑而已!”
杨过微微一笑,才缓缓道:“那么郭伯伯是为了替临安的昏庸皇帝在守天下?”
郭靖昂然道:“理宗皇帝乃无道昏君,宰相贾似道是个大大的奸臣。郭靖岂能为昏君奸臣所用?只是心愤蒙古残暴,侵我疆土,杀我同胞,郭某满腔热血,是为神州千万老百姓而洒。”
杨过低低的说道:“蒙古之势日盛,灭亡大理是指日可待。到时候南北夹攻大宋,襄阳为最后之屏障,岌岌可危。而南宋小朝廷日日里只知道欺压百姓,奢侈挥霍。国力一日弱似一日。着这样下去,不出五十年,宋朝必亡。郭伯伯以为然否?”
郭靖愣愣半响,道:“那也未必。如何知道日后我大宋不会出个如武穆岳飞一般的大英雄,驱逐鞑虏,还我中华净土?”
杨过哈哈大笑了起来:“没有这种机会了。岳武穆乃百年不可一见的将才。再说哪能把希望寄托在一个两个英雄的身上?而且当年宋朝刚刚退守江南没有多少年,还颇有还师中原的豪气。即使这样,岳飞伐金眼见成功,当时的皇帝却还生怕迎回二帝后自己位置不稳,借口诛杀了他。最可笑的是弄臣秦桧,替皇帝顶缸,成了千古第一罪人。”
“郭伯伯看看今日,昏君奸臣比之以往犹有盛之。举国暮气沉沉,有权之人只想着多活一日,多享受一日,那里有丝毫进取之心?现在就算岳武穆重生,有能有多大作为?如果有一个励精图治,任人唯贤的新朝廷对抗蒙古,我觉得大概还有相当的机会。可惜现下的情况……不客气的说,宋朝灭亡,历史之必然。只在五十年以内。从此而言,郭伯伯多守襄阳五十年,就仅仅是让南宋朝廷多苟延残喘五十年,让五十年之内的汉人得以苟存,五十年之后激怒的蒙古杀更多的汉人而已。”
郭靖从来没有听过这种讲法。他拙于口舌,自知辩杨过不过。而且杨过的话很有道理,他心里深处还是有六分认同的。他驻守襄阳多年,自然很明白蒙宋双方军力的差距。每次蒙古来攻,襄阳都是岌岌可危。随着蒙古逐渐适应攻城战法之后,襄阳坚城的优势在一点点丧失。他明明知道这些,但却从来不愿想的那么明显。黄蓉早就存着和他一起死在襄阳的想法,也不用这种话打击于他。
其实杨过向郭靖说出这些,完全没有打击他的意思。相反的是他明知郭靖会死在几十年后的守城之战之中。他心中当郭靖是他至亲之人,颇为郭靖不值,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