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淆乱的天下(二)(2/2)
作者:从小不会爬
不然等日后返回中枢的时候再解决,成本会增加一倍以上。
其中最紧迫的问题,在于一劳永逸地解决交趾与大理两国。交趾是天下**意识最强的国家,即使是为了将来北伐大漠(收复中原在赵?看来毫无难度,而北伐大漠则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补给难题,并不是有了一支新式军队就一定能赢的。)时后方的安全,也最好提前将这个钉子拔掉。而大理国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中国的土地,赵?自然不愿看到它长期独立,万一时间拖长了彻底分出去就不好了,毕竟那里是多民族混居,汉人在人口比例中并不占优势。
至于开战的借口,对赵?来说从来都不是问题,何况眼下还有现成的摆在那儿。交趾当初战败后被迫签下城下之盟,每年都要向大宋(其实都被赵?截留)缴纳大笔献金,以交趾的贫弱,根本无力负担,因此当时赵?“好心”地向交趾政权贷款,使其勉强能够支付,给了他们一线生机,交趾人才会在和约上签字。然而,这些贷款却没有任何书面凭证予以保证,也即是说,赵?高兴才给,不高兴就可以不给,但是交趾的赔款却都是白纸黑字地逐一写在条约上的,还有交趾的死敌占婆作为见证
当金军奇袭江南的消息传来后,赵?就已经预见到自己必将能够从中大获其利,而暂停了向交趾提供的贷款,尤其是父亲赵构平安抵达广州后,赵?更是放下心来(如果赵构挂掉,赵?就不得不出面收拾烂摊子,不管他做不做皇帝,都得回到中枢,那么几年之内他都没工夫与交趾等南方国家纠缠了。),将给予交趾的贷款彻底断供。没了这笔贷款的支持,交趾又怎么能够继续交付战争赔款呢?于是卫军便很快获得了向交趾开战的借口,而且在这件事上,占婆人比赵?还积极
至于大理国,出兵干涉的理由则更加充分,因为大理国是大宋的藩属。赵构将大宋南边的外交事务全部交由儿子处理后,大宋与周边各国之间的朝贡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自古以来(早在大一统之前的夏商周时就是这样,只是程度不如后来的大一统王朝那样夸张罢了,例如楚国只需向周天子进贡土特产“包茅”,而楚国强盛起来以后连这都免了,在藩属向中央朝贡一事上,一直是都是形式大于实际的,藩国往往只需象征性地进贡一些礼物(一般都是不值钱的土特产),而朝廷却要拿出大笔大笔的真金白银予以赏赐。
这样一来,藩属必然越来越富,而朝廷则越来越穷,所以中国早期的夏商周三朝无一不是被自己的藩属取而代之,直到有“聪明人”想出了大一统郡县制这种法宝。大一统后,朝廷直接掌握的实力大幅度增强,更重要的是不再有“国中之国”的现象(尽管不是一步到位,其间颇有曲折与反复。),因此商代夏、周代商那种地方领主历经几代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逐步做大、最终抓住机会(如商纣大军征伐东夷未归,导致国内空虚一事。)取而代之的发展路线不复存在了。
可是,由于儒家思想渐渐成为主流思想,而孔子推崇的却是周朝的制度,因此要想在史书上留下“盛世”的评价,是必须有“万国来朝”的,但是大一统后中国境内却不再有那么多小国的存在了,因此那些皇帝为了能在史书上有个好评价,便要四周的邻国或者部落向其进贡,以补上这个缺失,为此甚至不惜发动战争
百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