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〇三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2/2)
作者:独孤赏月
要低的多。
而且橡胶是高附加值的商品,运输起来极为方便。
想对于化学橡胶,董书恒更希望能够推动天然橡胶产业。
他现在觉得自己权力越大,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
也许他能够影像到全球的发展,让其进入一个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模式呢。
所以他一直在推动橡胶产业,还有其他类型的树脂产业。也许以后都不用再发明塑料这种东西了。就是发明了,民众的生活也不必对其那么依赖。
之所以将这些殷地安人安排在阿克里地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华人难以忍受这里的热带雨林气候。
另外这里与布西人西部接壤。
并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所以董书同希望用这个地方作为与布西人的缓冲区。
这个地方除了水上交通之外,基础设施都比较薄弱,开发的程度较低。在广大的区域内生活的也大都是一些殷地安人。
正好可以通过武装这些迁移过来的部族,慢慢征服那些散落在雨林中的部族。
当然了,这些都是比较长远的规划了。
董峰的到来,让东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董书同开始部署自己的工商业发展。
一场大规模的竞拍活动在东华最大的港口城市力马举行。
董书同将自己手中掌握的矿山、土地、房屋等资产,全部罗列了出来。
除了那些由王国掌空的产业之外,剩下的都可以拿出来卖。
不过买家大都是从国内来的商人。欧罗巴人只有一些来自普鲁士的商人参加了竞拍。
这几年普鲁士人在南阿米利亚的活动比较活跃,他们主要从这里进口硝石矿。
普鲁士刚刚打了一场大仗,硝石的消耗很大。
另外,地少人多的普鲁士对鸟粪肥的需求也比较大。
“执政,那些鸟粪肥矿场全都卖出去啊。咱们自己要不要留一些。”以前文官问道。
“不用了,鸟粪肥的开采只能采用人力,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口,我们做不来。”董书同说道。
东华是一个王国,所以董书同并没有像弟弟那样整出那么多的大型国属企业。
而且,他现在也做不到这样,主要就是手中没人。
现在东华王国的主要的人力都放在打仗上。
放眼望去,周围全都是敌人。
他只能够将这些矿场全部承包出去。
那些承包商想要开采自然会去想办法自己招人。
好在东华手中的矿场很多都是现成的。这些被东华军没收的矿场就连采矿设备都是现成的。
只要人员到位之后就能够开始生产。
“那些鸟粪矿场包给华商之后,他们还会自己招人,到时候,我们不仅仅得到卖矿场的钱,还得到了税收,最后还能够收获大量的人口。这不是一举三得吗?要是我们自己来办的话,没有那个精力、人力不说,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的钱来做前期的投资。”董书同解释道。
就做生意一块,董书同还是很擅长的。他为了这次拍卖会早就算计好了。
等的就是这批华人的买家上门。
这也是为什么董书恒将商团的代表放在第一批派到东华去,兄弟俩在这方面还是很有默契的。
董书恒需要将华夏民间过剩的资本向外输送。
虽然现在他也在搞工业化,但是国内的市场还在逐渐成熟,所以董书恒深刻知道步子不能迈得太大。
现在复兴军内部的很多产业都需要依赖出口,尤其是与欧罗巴之间的贸易。
而与大嘤帝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又让董书恒产生了一种危机感。要是哪天坦普尔脑袋抽筋了,真的可能会切断复兴军与欧罗巴之间的贸易。
他们也有这个能力。从南非到印度地区,再到马六甲之间的航线可都在他们的控制之下。
所以董书恒必须要加紧建设大华夏圈,创造一个成熟的内部市场。
到时候,即使与大嘤帝国全面开战的话,依靠整个大华夏圈,丰富的资源以及内部市场,也能够维护主市场的运行。
而作为大华夏圈的重要一环,东华必须要建设好。
董书恒知道在将当地的白人上层社会给抹除掉了之后。
东华最缺资本的进驻,以及会运作管理的资本的人才。
而这些在华夏内部却非常的丰富。
兄弟俩都是商人出身。他们知道,华夏的商人是一个能够吃苦耐劳,并且拥有创造精神的群体。
他们一点都不比欧罗巴的商人差,只是历代的封建王朝将商人给贬低了而已。
满清过后,商人们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董书恒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营商环境。商人们又从新爆发出了自己的活力。
现在的问题是商人们的活力太旺盛。世世代代积攒下来的资本就像是黄河水一般汹涌地地寻找可以浇灌的土地。
不加以疏导的话就会形成一场大洪水。
而建立大华夏圈正是疏导资本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而且还能够做好肥水不流外人田!
ps:二更送上,求推荐,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