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成天启》免费阅读!

第一百四十七章实行考成法(2/2)

作者:乾乾静听

如果他们真敢这样赖账的话,不用朱由校动手,这些官员的政敌,或是下边的竞争者们,就会联合起来将他们搞臭,最终只能落得个名利双失。

    而他们选择屈从于朱由校实行的‘考成法’呢,最起码当有政敌弹劾他们时,朱由校会毫不犹豫的将他们保下。毕竟‘考成法’要顺利的实施下去还得靠着这一批身居高位的官员强力的推动下去呢。

    考成法的顺利颁布和实行,终于解了朱由校心中的一大块心病。

    之前各部官员打他从辽东带回来的银子的注意,朱由校利用这一点想要各部大臣们屈服,来实行‘考成法’,却没有想到这些官员竟然干耗着,宁远不要钱,也不屈从。

    无奈,朱由校只好再次利用这次盐政改革来做文章了,结果也令人满意,终于实行了起来。

    从这一点上,朱由校也发现,人都是利己主义者。

    之前利用给各部拨银子的方法没有让这些官员们动心并且屈从,是因为这些银子毕竟是拨发给各部的,对于这些官员们来说是属于公务。

    自己所在衙门没有这笔银子,大不了想要办的公务暂且先不办,丝毫不会影响到自己。

    而利用盐场拍卖租聘的方法之所以会成功,则是这笔收入关系到了自己本身。

    家国,家国,先家后国。

    从读书人平身的志向也可以窥见一二。修身,齐家,平天下。

    听听,先是自己,然后是家族,最后才是朝廷。

    朱由校摇头苦笑一声,感觉自己有点理想主义了。要求所有人都心向朝廷,为此可以抛家舍业,这怎么可能呢。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人性,改不了的。

    不过值得欣喜的是,通过租聘给官员们盐场,国库里进账了一笔银子。

    之前通过派遣大量人员进行实地考察,最后得到一个较为准确的数据。一般优质盐场,一年可产盐三百多吨,中等盐场可产盐二百吨,至于特别差的,一年连一百吨都上不了,通常情况下所产的盐仅够盐丁们自己食用而已。

    其中调查得知,盐场之所以会有优,中,差这样的区分,其中原因,除了交通条件不同这样的地理因素,还有周围没有大型城市等这样的需求不同,这样的差别之下,所带来的的则是产盐数量与质量的不同。

    紧随而来的则是,好的盐场盐丁灶户们都在安心工作,而越差的盐场,盐丁们逃跑的越多。

    之前朝廷对这方面的管控不严,又没有有效的扶持措施,几乎每年都会有盐丁私自逃跑。

    盐丁逃跑了,而其余人觉得产盐太辛苦,又不愿意去做盐丁。

    就这么一来二去,盐场的盐丁越来越少,所产的盐自然也就越少。

    但是朱由校相信,盐政改革之后,这一情况将会得到重大改变。毕竟盐场已经承包给了私人,而私人想要赚取利润,自然要重新招募盐丁。想要招募盐丁,则需要开出足够诱人的条件才会吸引人们甘愿去产盐。

    所以,可以预想到的是,盐丁补齐之后,各个等级的产盐量将不会再有这么大的差别。而且每个盐场的产盐量也将会创造历史新高。

    虽然知道这些,但是朱由校还是打算先按照目前盐场每年产盐量来给出租聘价格。

    现在市面上的盐价大概为每斤二分银子,当然,各个地方的盐价各不相同,例如南京,湖广等地的盐价是一分三厘,而山西陕西等偏远地区,盐价有时会高达三分甚至四分。

    为了方便计算,朝廷最终决定取其平均值,二分。

    如此以来,计算得出,一个中等盐场每年所产盐可卖五千两白银,优等盐场则是七千多两白银。

    考虑到盐场一次性便是租出三年,而又为了商人有利可赚,朝廷最终定价,优等盐场三年租银为一万五千两,中等盐场一万两,而差等盐场则按照五千两的价格。

    当然,这只是拍卖时的启始价,至于盐场最终会以多少价格成交,则是看商人们竞拍的接过了。

    而给予官员们的盐场价格,经过商议后,决定还是按照启始价格来算,当然,由于官员们的无赖行为,最终的成交价格只是这个启始价格的一半而已。

    官员们将租金全部交齐之后,户部终于给出了一个准确的数字,共计一百四十多万两白银。

    这还是官员们只支付了一半的结果,等商人们全部租聘完之后,那朝廷将会有多少银子入了国库啊,简直不敢想象。

    朝廷有了钱,官员们全都心里高兴,其中尤以户部尚书毕自严为最。

    整个变成了一个孵蛋的老母鸡一般,死死的保住国库里的银子不撒手,就等着那些银子下崽呢。

    有了这一笔银子提前进账,官员们全都期盼着租聘拍卖的日子赶快到来。

    而就在这样热切的情绪之下,出走东南数省好几个月的王安,终于载着他慢慢的成果回到了京师。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