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言、名字与文风的问题(1/2)
作者:路易罗莎
自从开这本书以来时不时地就有评论讲到关于文风的问题,比如说“太中国味”、“太文雅”、“不像外国小说”或者“太白话”之类的评论都有存在,加之也有一些朋友因为不习惯看外国名字的缘故很可惜没有阅读本书,这里特地开一章讲讲玛雅语言问题。
先说名字方面,在古典时代(3至9世纪)的玛雅世界,城市和人都会取有明显含义的名字,比如双柱城(dospilas)建城时(7世纪)的领主燧天,古典玛雅语记为balahchank'awiil,意思是“燧石·天空·权杖”,英文译为flintsky,至于“权杖”(k'awiil)是当时蒂卡尔系领主常用的名缀,因而无需意译。
但到了后古典时代(10至17世纪),尤卡坦玛雅人的起名习惯已经与古典时代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名字我们能够知道其发音,因为在西班牙殖民征服以后有白人和后来的玛雅人记录的文献,这些文献使用的均为拉丁字母;但大多数的人名我们很难得知其含义,因而只适合用于音译。
由于玛雅语人名与我们熟悉的西方那一套人名(比如安娜、约翰、玛丽、乔治之类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玛雅语人名音译以后,我们初次碰到时一定会感觉陌生,尤其是若名字起得更长一些,就会有不少人感觉难记,比如apopachi、kawalop这种组合名字我分别译为“阿波帕奇”、“卡瓦洛普”等等,就用到四个汉字。
出于真实性考虑,我还是使用被记录下来过的尤卡坦玛雅语人名并采用其规范音译,而不是自行对其进行魔改。所幸主角(萧尔)与主角的第一个主要对手(舒潘)都只使用两个汉字,尽可能避免了人名太长的观感。
关于人名还有一个反向的问题——不是太长,而是太短,一直看下来的读者大概知道有不少姓氏是单音节的,比如休(xiu)、克(keh)、策(tzeh)、切(che)、昌(chan)、坎(kan)等等,甚至有的名都是单音节的,比如莫(mo),放到汉语里,用单音节字去称呼一个人我们是不太习惯的,当然为了历史真实性,我也未作魔改,尤其是莫·切尔(mochel)是真实历史里的重要人物,虽然容易让人不太习惯(甚至不太舒服),但相信也能给读者新鲜的感受。
至于地名,很遗憾的是刚刚开书的时候,我对玛雅地名的掌握还不够充分,因而开始的时候只能使用音译名,而地名往往容易比人名更长,加之没有地图、不知方位、描绘不够充分的情况下,我们对这样的意译地名会有强烈的陌生感,所以对于“不喜欢看外国名字”的不少读者而言大概是很劝退的,尤其是当这些音译名密集出现的时候。
到了后来我充分地掌握了玛雅各地城市名的具体含义的时候已经发布了大量的章节,再想全面修改已经不合适了,所以我选择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将意译名与音译名一同呈现,比如“九原城”蒂博隆,但在对话当中只使用音译名,以保持小说前后一致。少数最重要、最著名的城市则尚未使用意译名,如玛雅潘、奇琴伊察、伊萨玛尔,原因在于这些名字重要到所有人都应该耳熟能详了。
我相信若是一开始地名就全部只使用意译名,或许不少人会更容易读进去。(不过也同样有人厌恶意译名或意译名当中的一些细节,只能说实在是众口难调了。)
至于人名与地名的音译规范,我在作品相关的第三篇【背景介绍】里做了简单的介绍,大体的意思是我会按照当代这些城市的正式地名拼写(基本都是从玛雅语转写成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