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土法水泥(求订阅)(2/2)
作者:青史昭昭
制作玻璃、镜子这些东西的工匠他遇不到,这让他甚是可惜。
这一个月时间过去后,他再次收到皇帝的召见,皇帝吩咐给他一项任务,甚至为此还专门拨给他一万两银子来制作这什么水泥!
世界上真的有这么神奇的东西吗?他对此是深感怀疑。
可是他也不能拒绝,上次拒绝皇帝一次后他就感到深深地后怕,现在还是老实一些吧。以他宋应星多年的阅历来看,皇上恐怕是有点儿天方夜谭了,世界上那里有会自动变硬的东西。
他觉得自己不能直接反对,用实际情况让皇帝打消这个不靠谱的想法吧。这实验又不困难,只是找出具体的比例、煅烧的温度罢了,很容易。只是又要浪费不少银子了,这么多银子,拿到陕西去赈灾不好吗?
在接下来的时间中,他带领着数百名工匠进行着尝试,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仅仅用了半个月时间,他就按照皇帝的给的配方,造出来了能够变硬的所谓水泥。
这可是让所有参与此事的工匠极为震惊!包括他宋应星自己!虽然用制作出来的水泥加上石子等制作出来的水泥地仍然不够硬,甚至是软趴趴的,但这至少表明了,皇帝的这个方法的确是可行的!
这仿佛打破了宋应星心中的枷锁,接下来,他突然振奋起来,之前的散漫消失不见,他夜以继日的投入其中。
宋应星已经发现了这东西的巨大用途,这所谓的“水泥”所用的材料来源如此的广泛,成本很低,若是用来修路、建城、修渠……,若是真的做成了,他都不敢相信自己将会获得什么!
不说皇帝的赏赐,听说皇上对于工匠们的赏赐极为大方。自己定然是可以青史留名,流芳百世绝不为过,自己的名字将会被亿万人所传颂。
而且这东西真的能够有大作用,光是修路、修城,自己就为大明立下了大功啊!
只要一想到这些宋应星身体上就充满了激情与动力,这水泥我一定要将它做出来,宋应星暗暗发誓!
他凭借着百工院主事的权力,调动了千余工匠投入其中,每天都能够进行数十次,甚至上百次,如此他们每天就能够尝试上百次的不同配方。这样就避免了因为水泥的凝固时间而耽搁大量的时间。
又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宋应星终于做出了他认为可以使用的水泥,这基本上是他现在能做的极限了,若是想要再次提高,那所需要的时间至少也要一年。
虽然现在和皇上的要求仍然相差甚远。他用自己指定的制作过程生产出来的水泥制成的水泥地,能够在十天左右的时间内凝固,硬度倒是也不错,但是皇上所说的和铁差不多的程度还相差不小。
原本宋应星还准备继续改进的,可惜皇帝这天竟然要过来看这东西,宋应星只能将这个未成品交给皇上了,希望皇上不会不高兴吧。
这一天,宋应星带领着百工院的一系列高级别工匠在大门口等待着朱由检的到来。
很快一身常服的朱由检来到了门口。
在宋应星等人的带领下朱由检在百工院四处转转,还对一些高级别的工匠进行了一番友好的慰问,这里面多数工匠都是最近几个月来到这里的,朱由检这段时间也不是没有来过,只是他时间比较紧张,没有时间在这百工院里四处乱转,这些工匠对自己这位皇帝还没有什么了解。
他们那里想过自己还能和圣上说话呢?所有人都是诚惶诚恐,不过还好,几句话之后,他们至少能够好好说话了,朱由检很是和蔼在百工院多处转了转,看到朱由检如此和蔼,他们也渐渐放松下来,果然是圣天子啊!
这里研究什么的都有,水利工具、耕地工具、炼铁、炼钢、造纸、制造银币、织布、织棉……
朱由检走了一大圈有一种大开眼界的感觉,据宋应星介绍,这里的工匠们研究的东西多达两百多种,现在很多也已经有了一些进展,只是还没有真正的可以使用。
朱由检也没有怪罪,现在取得这样的成绩总体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甚至已经超过了朱由检原本的想象。
说实话,朱由检没有想到大明现在有这么多高水平的工匠,刚刚他们很多人的介绍的东西,就连朱由检都觉得很有道理,若是做成了,都是有很大效果的。
朱由检都不得不感叹,自己的老祖宗们还是很有水平的,可惜到了明末,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技术都消失了。
或许是因为古代从来没有像自己这样讲这么多的工匠集中在一起,让他们迸发出集体的智慧,才没有取得巨大的科技进步。
还好,现在自己来了,一切都可以改变的。
在百工院转了一圈用了将近两个时辰,之后朱由检来到了制作水泥的数个大院子。
看着这几个院子中间摆放着数百份已经凝固的水泥,水泥旁边还立着牌子,朱由检一边看一边听着宋应星的解释。
朱由检走到采用宋应星现在能做到的最好那份水泥铸造成的水泥地前,伸手试了试这水泥的硬度,听到宋应星对这一款水泥的介绍,心中很是高兴,若是真的达到了宋应星所说的程度,那这东西就真的可以使用了。
朱由检随手从旁边的侍卫手中拿过大刀,后退一步,用一部分力向地上的水泥上砍去,“碰!”,水泥地上仅仅留下了一道白印,朱由检心中一喜,再次用更大的力气去砍。
当朱由检感觉用上一半的力气时,才从这水泥地上砍下了一块儿水泥。
“好,很好,宋爱卿,朕现在这种程度已经可以用了,这次你可是立下了大功!诸位参与此事的工匠都是与国有功,朕必重重有赏!。”
“臣等谢皇上夸奖!”
“来人,召工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来百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