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张九龄与不梳头少女(1/2)
作者:长庆二年
虽然“老头”与“少女”之间差别太大,但要说完全联系不到一起来,也不对。
屈原是老头吗?
当然啊,两千年前的老头啊!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那些妖艳贱货妒忌屈原我的蛾眉细长而秀丽,倒打一耙,反而造谣诬蔑说我妖艳淫荡!
不知道是不是屈大夫给中国诗坛起了一个“坏头”,后世中国文人竞相效仿,中间的曹植不是老头暂且不提,梁武帝出场太多了也不再赘述。
直接来到大唐,“王杨卢骆”,王勃早死就算了,卢照邻、骆宾王,活到现在肯定是老头子了吧?这俩人出现在一首诗里是什么画风?
骆宾王是“品如”,卢照邻是“洪世贤”,共演一出“回家的诱惑”!
不信?
你看骆宾王的:“
……
莫言贫贱无人重,莫言富贵应须种。
绿珠犹得石崇怜,飞燕曾经汉皇宠。
良人何处醉纵横,直如循默守空名。
倒提新缣成慊慊,翻将故剑作平平……”
大意无非是洪世贤你这个见异思迁、脚踏两只船的渣男,有了艾莉就忘了老娘我,甚至还把品如我的衣服给艾莉穿!
是可忍孰不可忍!
当然骆宾王也不是闲得蛋疼就给卢照邻写“回家的诱惑”的,起因是卢某人有个项号郭氏,但卢照邻始乱终弃另结了新欢,抛弃已怀孕的郭氏两年音信全无。骆宾王打抱不平,就用郭氏的口气写了这首诗给好友卢照邻。
卢照邻收到之后,羞愧不羞愧不得而知,但可能会对骆宾王说一句:“……你……好骚啊!”
同时期有张柬之的“南国多佳人,莫若大堤女”,陈成当着他孙子张愿的面仿作过一首。
再如之后的朱庆馀说过太多次也不再提,关键是被他戏称为“公公婆婆”的张籍,自己也有cosplay中年妇女的瘾,还特么是那首鼎鼎大名的: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这特么不就是妥妥的婚内出轨嘛!
这一老一少的风骚互动,完全可以和徐志摩与林徽因老爸林长民互写情书媲美,那时林长民以“苣冬”署名,唤徐志摩为“仲昭”,徐志摩自己交代说二人“假通情书,我算是女的,一个有夫之妇,他装男的,也算有妇之夫,在这双方不自由的境遇下彼此虚设通信讲恋爱,好在彼此同感‘万种风情无地着’的情调”。
这么看来,从先秦到近现代,中国人无论老小,这种装女人的“反串”行为绵延不绝啊!
看了这么多例子,不妨拿一道习题来练习一下:
槿花朝开暮还坠,妾身与花宁独异?
忆昔相逢俱少年,两情未许谁最先。
感君绸缪逐君去,成君家计良辛苦。
人事反复那能知,谗言入耳须臾离。
嫁时罗衣羞更著,如今始悟君难托。
君难托,妾亦不忘旧时约。
这是一首弃妇诗,妻为夫所弃,而妻仍表忠贞——看得出来是谁写的吗?
先不急着公布答案,而要回到陈成的这首诗上,他说自己这首“半月不梳头”的女孩诗写的是张九龄,因为张九龄同样继承了从屈原、曹植以来的这种创作习惯,爱使用“比兴的手法”啊!
我明明要说的是这件事,可我偏偏不说这件事,而要从别的事情入手,拐弯抹角地说我想说的事。
他用丹橘、兰花、桂花……等等来施展“比兴大法”的例子都说过,那“美人”呢?
事实上和张柬之一样,这个“张丞相”也不老实,代表作的八、九、十3首诗,都是“伪装”一个美人写的。
单说第十首:
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
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
冥冥愁不见,耿耿徒缄忆。
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
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
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
看到了吧?这首诗,无论是口气、内容,乃至女孩子对美好爱情的向往,都和陈成、窦明的诗作十分相似!
张九龄自己都愿意假扮女孩,为什么我说我诗里的“女孩”是张文献公,你们要不高兴呢?
大诗人们不是变态,反串都是有目的的。张柬之的女孩诗是传统,他们当地民歌都是这个路数;骆宾王是打抱不平;朱庆馀是想从张老师那里套一套考试情况;徐志摩林长民是写着好玩,而且他俩真的好骚。
但是屈原、张九龄加上没有公布答案的那位,则是另一个路数。
前半部分塑造了一个弃妇形象,那是个禀性高洁的美人,本与“灵修”有约,但因美貌见嫉,被众女诋毁,从而被灵修疏远。屈原以此来写自己与怀王间的关系,以男女喻君臣。
张九龄在前面几首用丹橘、兰、惠、桂、竹花、珍木、凤凰、鸿雁、翠鸟来比喻君臣关系,到了这一首“汉上游女”诗,自然不会是老头当久了,想当女孩,而依然是一首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传统的,比喻君臣关系的诗!
他讲述着自己高尚情操和人格,不懈的功业追求,对谗佞挤兑的蔑视,对忠信被弃的不平,对李隆基——
那个他无比忠诚的君王的怨怼!
李隆基啊李隆基!
李林甫那些人,究竟是哪里好!你非要用他来取代老夫!还让这个文盲穿我的宰相衣服!说不清哪里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
老夫心有不甘!心有不甘啊!
你可知道,我直到死,都一直望着长安方向,等待着起复的消息!
可是没有!
没有!
你,终究还是忘了我!
忠贞之人总是相似的,奸人则各有各的奸。
前面那首未署名的诗,作者是谁呢?
大名鼎鼎的拗相公,“vans”王安石是也!
看到了吧,比张九龄还要严肃古板的王安石,同样会写女子诗!
谈起王安石,就不免谈到王安石变法。
加上这个背景,再看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