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有何不可(2/2)
作者:夜轻雨暖
人失望。
足足五年时间,居然只出了个巴拉克?
堂堂拜仁幕尼黑,多特蒙德,勒沃库森,斯图加特,沙尔克04.......这些老牌劲旅不但欧战表现平平,对于年轻人的培养也乏善可陈,还不如凯泽斯劳滕这种小城俱乐部对德国足球的贡献大!
尤其是以德甲旗帜自居的绿茵好莱坞,几乎每届国家队都占据半壁江山的情况下,他们在欧战的表现堪称脸面,寄托了整个德国足球的希望!
考虑到阿森纳在1/4决赛以7:2的分碾压了多特蒙德,拜仁队的肩膀又多了一层使命。
复仇啊!
这种心态驱使下,一回合虎头蛇尾的表现让人实在难言满意,这一回合若不奋起直追,拿什么洗涮连续两届大赛失利的污点?
让人如何期待明年的韩日世界杯?
已经足足25年没有染指这顶象征着欧洲之王的桂冠了,还不发力猛攻?
诸如此类的念头占据了看台绝大多数球迷的脑袋,让他们在焦躁很快失去了耐心,十五分钟还不到,所有人脸都写满了焦虑,嗡嗡的议论声一度压倒了加油喝彩声。
身处这种环境让人很难心平气和,不过场边的希斯菲尔德却没有任何表示,想象的大手一挥压猛攻纯属yy。即使局面看起来并不占优,依然没有改变战术的意思,站在场边一动不动的身影仿佛雕塑。
还在犹豫什么?
为何不趁对手立足未稳大打出手?
“双方的赛前准备都很充分,阿森纳根本不存在体力问题,大赛经验也非常充足,场表现很稳。而且从一回合的交手来看,他们完全有压倒对手的技术能力,再加赛前新闻发布会mo的那番言论,开场时谨慎一些不是坏事吧?”
盖德*穆勒不是个急性子,贝肯鲍尔更不是,听完好一会才慢悠悠地开口道:“人们都说他野心太大,居然想拿三冠王,肩弗格森。可你瞧,他的对手不是太过冒进,是谨慎过了头,拿什么来阻止他们?”
“什么?谨慎过了头?”
“他可没有说过,会一来大打攻势足球。”
......
希斯菲尔德显然高估了对手的底线,认为尤墨说到做到,一来用凌厉的攻势展示决心。
在他看来,对手不但有资本,而且年轻气盛,应该不会话一出口当耳旁风。再加原本拟定的战术没有开场猛攻这一说,自然稳字当头,先扎好蓠芭再说。
这种策略看似无懈可击,无论对手是真是假都足以应付,但这样的15分钟走完之后,问题来了。
拜仁幕尼黑不可能寄希望于对手失误,只有不断加快节奏,或者通过节奏变化来制造机会,才能弥补一回合犯下的错误。
毕竟是豪门,客场都有能力压住对手打,回到主场居然畏手畏脚?
即使心有疑虑,球员们会作何想?
何况看台的嗡嗡声已然说明了一切,这无关战术,而是豪门尊严!
于是15分钟过后,于情于理他们都得放开手脚猛攻不止!
他们的对手呢?
对攻也行,防反也行,祭出无锋阵来打消耗同样是个不错的选择。
如此一来,战术主动权显然已经易主,阿森纳不费吹灰之力把拜仁幕尼到了华山一条道,除了猛攻之外别无选择!
与之恰恰相反,阿森纳若是一来反客为主,大打攻势足球,结果会怎样?
能进球固然不错,但90分钟的赛如此漫长,对手又如此强大,韧性十足,不可能一直被摁住了胖揍。因此开场三板斧一过没有其它选择,无论进球与否都得回收,稳固后防再说。与此同时,已经被逼到绝境的对手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一鼓作气逆转都不在话下!
像两个人打架一样,一来先挨一耳光并不是坏事,反倒容易激发潜能。而这种打太极般的你来我往实在难以刺激身体里的血性,即使发力猛攻,依然达不到述效果。
意识到这一点,才能明白,赛场面所反应出来的内容并不是双方的真实处境,很多时候看起来占据主动的一方只是箭在弦,不得不发而已。同样,那些看似被动的一方,也不是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只是避其锋芒,后发制人的策略在发挥作用。
当然,战术再精妙,也需要球队的硬实力做保障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如眼前这种状况,阿森纳要是顶不住对手的猛攻,拿什么来后发制人?
个人能力,战术纪律,团队协作,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只是空楼阁,镜花水月。
场这支阿森纳队满足这三个条件毫无压力,面对突然起势的对手,他们的应对策略很简单。
无锋阵!
与一回合最后时刻才祭出无锋阵不同,这一次的无锋阵是用来消磨对手锐气的。
“您是对的,陛下,请容许我这么称呼您。”
半场赛一晃已经过半,场分依然雷打不动。虽然拜仁队的攻势让看台的球迷激动不已,嗡嗡声已经被充满激*情的呐喊声取代,但得势不得分的局面在那摆着,实在难言乐观。
与此同时,阿森纳的表现也出乎意料的难缠,他们既没有摆起铁桶阵来考验对手破密集防守能力,也没有三条线拉开了打对攻,460阵形让人蛋疼不已。
拜仁幕尼黑为了维持攻势,不得不在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至于皮球到了前场30米之后已然后劲不足,破门得分更是遥不可及。
盖德*穆勒瞧着瞧着,突然转头来了这么一句。
贝肯鲍尔的反应依然不紧不慢,脸既没有得意之色,也没有失望溢于言表。
“他虽然不记得一回合的分了,却知道拜仁队输了球会有何反应,第二回合面临怎样的处境,所以才有赛前新闻发布会那番言论。”
“意思是说,他把自己当成了奥威马尔*希斯菲尔德?”
“有何不可?”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