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南宋第四一七章学海无涯前朝韩大学士有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这句话告诉人们,学习是一种勤奋的事儿,越勤奋成绩越好,所以别老想着吃喝玩乐,那玩意儿只能害了自己。
心有伟大理想的狗儿,觉得他说的很对,所以就每天认真读书,每日天一亮,趁着耳目清晰,脑袋灵性,洗漱完毕后就捧着书卷开始诵读,等早饭被庞大郎煮熟了,才止。
吃完饭,收拾了笔墨书卷,塞进书袋里,提着去书院,中午是不回家的,因为书院饭堂里有饭卖,口味也还不错,别的不说,单单是祥大嫂每天偷偷塞给自己一个鸡子,就这一条,狗儿也不会舍得不来。
吃罢午饭,回去稍稍迷糊一小会儿,就开始准备下午要讲的课业,俗话说“温故而知新,预习最重要”,狗儿始终坚持这一点。
讲课的时间往往是很快的,所以笔记一定要记,不然一堂课下来,夫子讲授的经文释义往往会忘记一大半,回头再请教容易挨戒尺。
下午的课是一天中最难熬的,哈切,眼泪,走神永远伴随着你,稍不留意就会迷失在窗外的“诗情画意”中,比如说天上的白云,一会元宝状,一会铜钱状总是勾引着你去想象,等你猛然惊醒时,讲桌前喋喋不休的老头,已经离去,只好赔笑着和同窗相借。
这时候就能看出同窗中谁与你关系好,谁的性情最阴险,比如说刘小胖,这家伙不等你开口问,就已经把笔记送了过来,但是不到最后一步,是不会借他的,毕竟“情份”这个东西,得还的,不想受制于人最好别借。
小员外陈涛这人倒是大方,也不求你回报,但是一般也没人去借他的,因为他的笔记,除了鬼画符就是空白,偶尔还能看到窗外卖果子的小娘子的肖像画。
王知行的笔记倒是做的最好最全,但是这家伙最抠,抄录他的笔记是要掏钱的,几文钱的其实也不算个事儿,但是自从有人爆出这家伙会故意写错释义来欺骗大家,他的笔记就再也没人借了,那怕他把嗓子都解释哑了,也没人再信。
毕竟信任这种事儿,不是白面炊饼,吃完了可以再蒸一笼,人心是多疑的,尤其是读书人。
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到最后有人就把目光打到狗儿身上了,书院里传言,这个才十三岁的小同窗,势力和脾气不是一般的大,就连院长都的顾着他的情,授课的夫子都不愿惩戒他,再加上这人也不爱与外人说笑打闹,每日里只是读书写文章,所以许多学子对他都有一些小小的畏惧感。
这种“畏惧感”不是真的害怕,而是因为陌生而带来的疏远感。
笔记肯定是要借的,别人的又不合适,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找他借了,本以为会让他嘲笑几句,结果借到的很成功,一来二去,狗儿隐隐约约成了书院一“神”,谓曰“学神”。
因为数次学院测试,狗儿的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听说他下个月再考一次“甲等”就可以升任到甲字学舍了,哪里的同窗都是准备今年下科场参加科举的。
笔记借到了,趁着还未放学的时间,赶紧把每字每词认真的抄录下来。
后世的老师会布置许多的功课,作业是衡量你有没有做功课的重要参数,但是在这个时代,一切以上进心为主,课业虽然也会有,但是很少,一般也就是问你要昨日所讲授的课堂内容,或背或写或解释,往往需要你用一晚上的时间来记住,哈哈,所以后世与古代一样,写作业是个难题。
但是有些人的脑袋很聪明,晦涩难懂的诗经到了他面前,仅仅需要一个时辰就能完全记住,这时候你不要嫉妒,毕竟爹娘给的,你没法改变,唯有加倍努力才是。
一努力就到了夜深人静,这个点还亮着灯的除了缝衣服的妇人,也就是读书的学子,毕竟灯油钱也不老少。
拖着一身的菜油味儿,不洗漱进被窝,会被妻子嫌弃,但是大晚上的用冷水洗漱,也实在是幸苦,所以宋朝的读书人就有个癖好,他们讲究礼仪,但是不怎么看中卫生,代表人物有王安石大大,野史记载,这家伙有一次逛青楼时,脖子里居然跑出了一只肥虱子。
害得陪酒的女娘把酒都撒了出来,没想到王大佬居然面不改色的继续饮酒,赢得众人喝彩,于是他潇洒的个性从此传开,让许多当时喜欢他的书生,争相效仿,一度让充满笔墨书香的各大书院,除了墨香纸香之外,又多了一种酸臭。
不能和浑家同睡,只好收拾铺盖睡在书房里,听着外面汪汪乱叫的家犬以及蹑手蹑脚跑过来的丫鬟,只好“委屈求全”的睡下。
一觉睡到天亮,急急的穿好衣服,等洗漱干净,天色已经不早,为了不迟到,只能快速出门,懂事的老仆,早就在书院门口买好了朝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