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卷(20)
“大老爷”是清代对州县以上长官的尊称。大老爷出访时,总是八抬大轿,净水泼街,鸣锣开道;断案时,最常使用的经典台词就是“拉出去打五十大板”。虽然,“大老爷”作为一种特定制度下的产物已然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大老爷”现象并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从最初的“29岁市长调研有专人撑伞”到“暴躁官员怒***乘务员”,再到“为领导买烟要求飞机延迟起飞”,直至升级到现代版“大老爷”出访的官场无厘头。
在一个世界各国逐渐走向“价值大同”的宏观背景下,大老爷现象的出现不能不是一朵美丽的奇葩。它的产生固然存在系统x的先天不足,但更重要的还应该是部分官员人文素养的匮乏。
据史料记载,清代名臣郑板桥四十多岁中了举人,五十多岁的时候才走上了“县令”的工作岗位,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大老爷”。按照清朝的制度,大老爷上任,需要八抬大轿,鸣锣开道。但郑板桥对此极为反感,仅带一书童,骑着ao驴轻装简从地上任了。在封建时代,“大老爷范”是被允许的,民众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在现代社会,这种“老爷范”却是被坚决杜绝的,也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一个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官员尚且懂得“尊重”二字,而在现代国家制度下供职的部分官员却不以此为耻,反倒引以为荣,甚至荒唐到为了鞋子的问题而以村g部为坐骑的地步,这不能不是部分官员不学无术,沉迷历史官场的结果。好在随着民众公民意识的不断增强,一出又一出的“老爷僵尸剧”被公众一一揭露,公之于天下,让这种“复辟”现象逐渐失去了社会基础,从而走向灭亡。这应该是不幸中的万幸。
一百年前,美国旅行家、摄影家伊丽莎赛德莫曾过一段被西方人广泛引述的、关于中国人的民族x的经典的话。她:“没有一个人理解过,或者真正了解过中国人,这一世界上最好懂又最难捉摸、最理智又最没逻辑最矛盾的民族。”在思想境界方面,如果今天的中国人还与百余年前的同胞一个模样,这真的不得不让人感到悲凉。
这文章着实写得不错,旁引博证、文采斐然,很能吸引网名的眼球。但是,稍有脑子的人都会觉得“背镇g部”这事太荒唐,太蹊跷了。为什么这么?理由很简单嘛,这不符合中国的乡情镇情。有句话得好,别拿村g部不当g部,能在村里当上g部的,他们不是地方一主,就是地方一霸,都是刨蹄子的驴,哪有可能让一个普通的镇g部骑在自己的头上。相反,千万别拿镇g部当g部,镇里的普通g部,成天面对的是最基层的工作,许多时候都得求着村g部帮忙。就算破天荒真有其事,有个问题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从报道上看,该镇g部是跟三名同事一起进村下乡了解灾情的,并没有媒的记者随行,那么究竟是谁对外爆的猛料呢?直觉告诉杨德水,这里边很有蹊跷。
网上关于誉瑶市的“负面”信息还有很多,譬如,灾害造成多少人无家可归,多少人吃不上饭,哪里发生了哄抢事件,愤怒的誉瑶市民到政府门前抗议等等,不胜枚举。誉瑶历来是宁州的经济重镇,比较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群众**意识和维权意识都很强,不少群众觉得这场百年不遇的灾害,除了老天的因素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市委市政府防灾不力所造成的,许多人要求市委书记下台,市长滚蛋。
“背镇g部”的报道一出来,马上引来了网名们的围攻。许多网民都有幸灾乐祸的心理,句不好听的话,那就是唯恐天下不乱,恨不得马上能揪出一批贪官来,大快人心。
这种心理,到底,还是因为官民关系不和谐,群众普遍对官员失望,对官场绝望,觉得官官相护,都是一丘之貉。因此,跟贴完全是一边倒的谴责声和谩骂声。更有许多平凡的人不甘平凡,纷纷写博文发表高见,凭着猜测和意y,罗列出数大罪状加以**,给本来就乱成一锅粥的宁州市和誉瑶施以舆论高压。
迫于舆论压力,誉瑶市委在第一时间里免得去了当事人的职务。免职虽不是行政处分,却能抚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