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呢?
现在已经不是记得十分清楚了。印象中,有粥类的,当然不可能是单纯的米粥,其中往往会添加不少佐料。有时候是蔬菜类的,比如青菜、胡萝卜、黄瓜……。这些蔬菜可不是简单地洗净加入。只要有蔬菜,在蒸煮之前,都会将之切,不,用“剁”更准确一点,剁成碎末状。入锅的时辰也要掌握得恰到好处。早了,蔬菜的色泽会发生改变,比如由绿变黄,当然这也会导致叶绿素的流失;晚了,蔬菜就会过硬,这样父亲吞咽的时候,就有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风险。有时候是肉类的。如果是猪肉,那么就得先将之剁碎,然后下锅和米一起蒸煮。一直到煮到肉屑透烂为止。如果是鱼类的,那么得先煮熟,然后将鱼刺剔除干净,最后才能跟米一起蒸煮。
有面食类的。面食类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面条。面条中当然也会加些蔬菜。蒸煮面条的时候,一定要煮透、煮烂。一是馄饨。馄饨吃的时间已经比较靠后了。因为馄饨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难以吞咽的一种食物。生性谨慎的主治医师就将这一食谱押后了又押后。当然,馄饨一般都不是我们自己做的。前面跟大家提过了,父亲比较喜欢的就是我们当地一个特色小吃某某(地名)小馄饨。只要父亲想起要吃,我们都是专门前去据说味口最好的那家小馄饨店去买。也许,那时候才是姐姐最为轻松的一刻吧。
也有汤类的。当然,这里的汤跟前面所说的汤汁是有很大区别的。前面所说的汤汁是真正意义上的汤汁。就是用骨头、鸽子、鱼等等蒸煮出来的纯汤水,不带其它任何一点杂质。这里所说的汤类,是将之前所提到的蒸煮出来的汤汁先盛出来,然后进行再加工。比如里面放上蚕豆。使劲地蒸煮,直至将蚕豆煮到入口即化的程度。当然,里面也会适当地添加一些绿色的蔬菜。比如里面放些皮子(方言,指的是做豆腐的时候,用秸秆从最上面所提结出的一种油状物,一旦凝固之后,就如同动物的表皮,因此称为皮子。当地人将之视为大豆的精华。皮子一直是当地人眼中营养最为丰富的食品之一。)。皮子切得很细很短。待皮子煮过一段时间,再将其它配料(蔬菜、煮烂的肉末)放入一起烹饪。
粥类、面食类和汤类,交替出现,各种食物轮流上阵,在厚薄适中、软硬适应的大前提下,既能保证营养的正常供应,又能确保父亲的旺盛食欲。可以说,那段时间,姐姐费尽心思地做到了色香味俱全且顿顿不重样、天天有惊喜。反正,在我的印象中,住院期间,父亲就从来没有一次因食物而抱怨、不满过。
直到现在想来,我还有些佩服姐姐。跟我那天天强打精神的守护相比,姐姐做饭过程中所体现的技术含量明显要高了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