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征程会有新的开始,新的开始会带来新的人生,对于苏宁来说,新的开始和新的人生并不会对本身造成多么巨大的影响,可是对于心境而言,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有一个好的心境,就有一个好的起步点,一个好的起步点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而言,是有很大的作用的,这会关系到他会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他所遭遇到的逆境。
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人都不能让自己的心里面空着,心里面满满的有东西,就不会无聊,就不会空虚,难过的时候也不会觉得自己被世界所遗弃,没有人陪伴的时候,自己也可以有事情做,就算仅仅只是权宜之计,也可以让自己显得有目标,有冲劲,不至于百无聊赖,心里面生出许多不该生出的想法。
李承乾被李二陛下安排了新的任务,以太子的身份主持一场今年的科举考试,苏宁要以副考官的身份辅助李承乾主持这一场科举考试,如今的科举考试可不是过去那种单纯考四书五经六艺的考试,而是崭新的科举考试,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地方的官员位置缺乏和新近需要的官员位置都会被公布出来,想要获取这个职位的,就来参加相对应的考试。
中央的职位和地方的职位原本在待遇上是不一样的,在大唐,原本京官的待遇会比地方官的待遇好很多,所以很多地方官员削减了脑袋想要做京官,这也是大唐中央集权的一种方式。重中央而轻地方。
现如今也还是差不多,中央的官员待遇依然好于地方,但是幅度已经相差不大了,相反是各个地方之间的官员待遇有较大的差异,比如一些富庶地方的官员虽然在薪资上并不比穷苦地方官员的薪资高,但是富庶地方的生活条件还有官员待遇以及安全方面都是一等一的,类似于吐蕃高原和西域之地这些刚刚获取的领土中,那里的官员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待遇以及人身安全都没有很高的保障。
而现在官职需求最大的就是那些新近获取的地方上的官职,很少有人愿意去那些地方做官,环境不好。待遇不好。人身安全也不好保障,所以一般而言通过科举考试的人都不愿意去那些地方做官,针对这样的状况,大唐吏部和礼部一起制定了一个规定。初次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一旦通过。至少要在边疆穷苦地方任职三年才可以申请调职。前往内地更加富庶的地方担任更高的官职。
从第一次改革后的科举考试开始,所有通过考试的预备官员一定要去那些新近获取的领土上担任职位至少三年,然后才有机会参加政绩审核和为官审核。经过吏部礼部和皇帝三方面的同意之后,才可以被调往内地担任更高的职位,不过这个制度也有缺失,所以在这方面也有其他的对应措施,比如做出了什么政绩和在边疆地方担任职位多少年以后可以申请直接调往都城长安城做官。
纵横部的调查报告显示,通过三年边境地方考验的官员都是有一定能力和干劲的官员,而且大多数都很年轻,都不到三十岁,这样年轻富有干劲的官员如果放在那些富庶安定已经基本上安定下来的地方做官,只会让他失去干劲,让他逐渐适应安稳的生活,失去向上的冲劲,从而变得贪污腐化。
在那些基本上富裕安定没有大的问题的地方,最适合做那种地方官的是那些已经四五十岁快要致仕的老年官员,而年轻官员不应该呆在那种地方,更应该在边境和艰苦的地方锻炼自己,考验自己,然后获取更强的能力和更高的晋升阶梯,到时候可以直接作为中央高层官员的候补。
从政法大学里面出来的这些学习了儒家法家纵横家等百家之术的学识渊博且有行动能力的年轻学子官员,他们应该在更加艰苦的地方锻炼,成为大唐将来的栋梁之才,那些富庶的安定的安全的政通人和的地方,不适合年轻人去折腾,那里恰好适合黄老之术,与民休息,不去打扰民众,让他们安心的生产,保证好治安和法律就可以了。
科举考试为此做出了这样的规定,年轻学子通过科举考试之后唯一可以取得地方就是四方边境,吐蕃、西域、草原、辽东、倭岛等地,随便选,但是比必须去那些地方,别的地方你没有资格去,不去艰苦地方锻炼之后,你休想去富庶的地方过舒服的官老爷的日子,事实上,你要是不努力干活儿,一年一次的政绩考核绝对能把你给撸下来,不要以为大唐没人愿意吃苦。
李承乾接到了这个任务之后觉得有些头疼,科举考试乃是如今的大唐最重要的事情,谁都不敢懈怠,皇帝的眼睛和三省的眼睛都盯在科举考试上,让皇太子做考官就是有着不让科举考试被人情关系所侵蚀的意思在里面,皇太子可不怕你的什么权利威胁和好处交易这些东西,所以皇太子可以保证这一切的最起码的公平。
评卷者是按照三比四比三的比例从政法大学的教授讲师、民间著名学者还有三省七部的官员代表选择,一共是一百个人的评卷团队,从三个方面评断一名考生是否有足够的学识、能力和品德担任他所要报考的官位,如果有一方面不认同,那么这个考生就会被罢黜,没有任何理由,尤其是品德方面,如果人